國家安全部近期公布的三起真實案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某實驗室工作人員王某因違規存儲涉密文件并打開惡意郵件附件,導致計算機被植入木馬、上千份敏感資料遭竊;某機關單位小張誤點釣魚郵件鏈接,造成郵箱密碼與郵件內容泄露;某科研院所因系統漏洞未修補,服務器被植入木馬,重要數據最終遭竊取倒賣。
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揭示了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網絡攻擊的慣用路徑——利用安全意識薄弱點、系統防護漏洞以及人員操作失誤,通過惡意郵件、釣魚鏈接、木馬病毒等手段,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施長期滲透。
面對日益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僅靠軟件防護和人員培訓已力不從心。光潤通科技推出的“物理隔離+硬件加密”雙重防護體系,為涉密數據筑起了難以逾越的防線。
物理單向:切斷滲透的終極屏障
傳統內外網物理隔離雖安全,卻犧牲了必要的數據交換能力。光潤通單向傳輸網卡通過底層芯片創新破解了這一難題:其發送端(DF)網卡只發不收,接收端(DS)網卡只收不發,基于物理層光纖特性確保數據僅能單向流動。當部署于內外網邊界時,它如同一道單向閘門——既允許內部數據安全流出,又徹底杜絕了外部威脅的回流滲透。配合專用單發/單收模塊的硬件級保障,為國家級實驗室、黨政機關等敏感環境構建了固若金湯的“數據護城河”。
硬件加密:數據流動的隱形盔甲
當涉密數據需向外部流動時,光潤通智能加密網卡提供了革命性保護方案。該網卡在數據鏈路層即通過國密算法完成硬件級加密,密鑰封閉存儲于芯片內部。用戶操作全程無感知,但文件一旦脫離授權環境即自動失效。這種“硬件網卡+加密算法”的模式,從根源上杜絕了軟件加密易被破解的隱患,讓境外間諜即使竊取文件也束手無策。
在天津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與服貿會ICT展上,光潤通產品已展現其戰略價值:萬兆單向網卡保障了公安、軍隊系統的高效安全數據交換;即插即用的加密網卡為金融交易數據披上無形鎧甲;其100%國產化的GRT系列芯片及深度適配的國產平臺生態,更在自主可控層面構筑起國家信息安全基石。
國家安全部的警示案例與光潤通的技術突破構成一組鮮明映照——當境外間諜不斷升級攻擊手段時,唯有將物理隔離的絕對屏障與硬件加密的流動防護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主動防御。
數據安全之戰關乎國脈所系。從政府機關到能源系統,從科研重地到金融中樞,物理隔離與硬件加密的雙劍合璧正重新定義安全邊界——讓核心數據在流動中創造價值,于共享時固若金湯,這正是數字化時代守護國家命脈的終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