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特朗普政府表示,將再次延長華為臨時許可證到5月15 日。期間政府將允許美國公司繼續與華為開展業務。自2019 年5 月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以來,美國政府已經4次延期華為臨時許可證,現有許可證的到期時間是4月1日,本次延期是第5 次。
美國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兩則針對華為的消息:其一,延長華為臨時許可90天。其二,計劃升級對華為的管制措施,國外公司只要用美國技術、軟件、設備等給華為生產芯片也將受到管制,需先得到美國批準。就在此次美國推出限制升級之前,5月15日,臺積電在官網正式宣布,在美國聯邦政府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共同理解和其承諾支持下,計劃在美國興建并運營一個先進的晶圓廠。美國商務部堅稱臺積電赴美建廠和美國對華為推出限制措施沒有關聯。
中美貿易戰2019年雖有所緩和,但中美長期不改競爭關系。而中美摩擦或影響全球產業格局。以半導體行業為例,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稱,如果中美貿易競爭持續下去,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領導地位可能將會失去。在芯片產業,波士頓咨詢公司稱,如果美國不向中國出口芯片和相關設備,中國也不進口美國電子硬件、軟件產品,美國芯片公司的年銷售額將會損失約830 億美元(約5800億人民幣),可占到美國芯片公司2018 年銷售總額的三分之一。
IDC 預測,到2023 年,全球計算產業投資空間1. 14 萬億美元。中國計算產業投資空間1043 億美元,接近全球的10%,是全球計算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引擎。IDC 預測,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基于新一代計算平臺,中國的服務器、存儲、操作系統、數據庫等IT 企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中國信創產業有望加速發展,理由如下:
一、信創產業產業鏈龐大對經濟帶動明顯
IT 基礎設置:cpu 芯片、服務器、存儲、交換機、路由器等;
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
應用軟件:OA、ERP、辦公軟件、政務應用、流版簽軟件等;
信息安全:邊界安全產品、終端安全產品等;
集成廠商和整機廠商:集成廠商可以將所有的硬件和業務系統集成到一個平臺中,整機
廠商可以將芯片、整機組裝集成到電腦當中。
僅以服務器為例:服務器是計算產業的基礎產品,為全球計算產業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是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發展的重要載體。到2023 年,全球服務器市場空間1121.3 億美元,5 年復合增長率3.7%。中國服務器市場空間339.7 億美元,5 年復合增長率12.4%,占比超過全球市場的30%。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驅動新計算架構服務器快速興起,為不同行業和應用場景提供最優解決方案。
二、信創產業的目標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
信創產業未來將是關鍵領域的全面安全,實現軟硬件的全部替換,并逐步實現政務云的國產化。以目前的信創產業為契機,全面實現以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應用軟件等為核心的國產自主安全平臺,隨著云計算、物聯網、AI、大數據等應用,持續促進底層能力的提升,上層業務不斷拓展,產業邊際也在不斷拓寬。云計算廠家如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他們正依托于云計算技術架構,在自主可控CPU+國產化操作系統上將“政務云”部署在各級政府單位,實現國產化的云架構。
三、信創產業契合新基建需求
信創成新基建的“底層”投資。不論是政務相關數據、政務平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其中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同時在政府頂層設計中,各級政府發文推進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通過云架構,實現政府服務效能的提升,建成省市縣多級連動、協同的“互聯網+政務”體系。信創作為新基建的“底層”需求,政府有望持續加大投入規模。
四、信創產業的“四梁八柱”正式搭建
2020年5月8日,“建立信創生態體系,保障網絡強國戰略”——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經開區信創園開園暨首批入園企業簽約活動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包括金山辦公、華為、科大訊飛、聯想、同方計算機在內的30家國家信創領域重點企業集中簽約落戶。
這標志著信創產業的“四梁八柱”正式搭建,也意味著北京經開區在“新基建”建設方面再添新動能。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出席活動并致辭。
“新基建”箭在弦上,辦公技術革命性升級。包括“5G 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云計算、人工智能”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與金山辦公立足自身超過30 年的技術打造的“云計算、云存儲和移動計算能力”為基礎的云辦公緊密結合,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重要動能。信創產業作為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性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創新驅動和融合牽引作用日益凸顯,也將成為產業創新、拉動經濟發展、釋放動能的重要抓手之一。未來圍繞“新基建”的國產軟硬件全面規模化應用進程將逐步加快,信創產業面臨加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此次簽約的30家企業主要落地項目涵蓋國產自主核心芯片、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創新型基礎硬件和集成服務四個領域,同時也包括5G技術、云計算、云存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代表著我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的前沿技術和自主生態建設能力。目前,園區已落地信創核心企業近50家,對接生態企業400余家,信創產業核心環節實現布局,產業生態搭建完成。“四梁八柱”企業快速聚集,項目2022年達產后,預計實現營收1000億元以上。
首批入園簽約企業如下:CPU芯片:華為、中國長城(天津飛騰)、龍芯中科、上海申威、上海兆芯操作系統:誠邁科技(統信軟件)辦公軟件:金山辦公中間件:東方通數據庫:易鯨捷、優炫軟件網絡:星網銳捷(銳捷網絡)軟件與集成:東華軟件、華宇軟件視頻會議:上海會暢。
信創背景
1、外部:來自國際的威脅國家安全的事件案例不斷發生
棱鏡門事件爆發:充分揭露美國網絡霸權戰略
思科漏洞、RSA后門等曝光:我國關鍵基礎設施千瘡百孔
伊朗震網病毒攻擊事件:國家級網際空間戰場交鋒激烈
中興華為事件、禁華事件:芯片等核心技術必須自主可控
2、內部:國內行業專家多年推動和呼吁
倪光南、沈昌祥等院士對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長期呼吁
IT國際巨頭對國內信息基礎設施的壟斷
國內對改革開放市場換技術戰略的反思
信創政策推進
2014年,國家成立網絡與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和國家對自主可控和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密集出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相關政策;在中央網信領導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明確要求加快黨、政、軍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建設。
2014年2月,中央辦公廳牽頭,會和五個部委召開了主題為“相關黨政機關辦公環境所適用的計算機、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等全部國產化”的會議,即啟動南風一號工程。
2016年10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六個加快”的行動綱領,其中加快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排在首位,強調要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抓緊突破。
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轉發了國家保密局、中央網信辦等部門《關于實施涉密領域國產化替代工程的通知》(廳字【2017】22號),要求至2020年,涉密網絡中的應用系統完成向自主可控涉密專用計算平臺的適應性改造和遷移,涉密網絡終端和涉密單機完成涉密專用計算機替代,服務器和存儲系統基本完成替代,網絡和辦公自動化設備逐步實現替代。
2018年4月,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加速推進核心領域關鍵技術突破,抓自主可控產業體系建設,做好體系化的技術布局和重點突破。
什么是信創
注:“安可”更多的是業界約定俗成的概念,官方說法叫做信創,是一個自主可控的技術路線的生態整合,不是靠單純一個廠家或交付一款基于國產化芯片的產品能算完成了網絡及業務整體改造。
什么是信創?信創二字來源于“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2016年3月4日工委會成立,是由24家從事軟硬件關鍵技術研究、應用和服務的單位發起建立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信創理事會主要由四類單位:集成廠商、互利網廠商、第三方機構、高等院校。因為它涉及到一條龐大的產業鏈,主要涉及4部分:IT基礎設置:cpu芯片、服務器、存儲、交換機、路由器、各種云等。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應用軟件:OA、ERP、辦公軟件、政務應用、流版簽軟件等。信息安全:邊界安全產品、終端安全產品等。